无法连接ssh?fatal: daemon() failed: No such device

今天发现一个服务器的sshd无法启动,查看/var/log/secure里发现:
Jul 04 15:08:09 devchn sshd[21955]: fatal: daemon() failed: No such device
觉得/dev/null设备有问题,于是重建:

  1. rm /dev/null 
  2. mknod /dev/null c 1 3 
  3. chmod 666 /dev/null

问题解决。

squid反向代理缓存安装配置

squid是优秀的代理服务器之一,发展历史相当悠久,功能也相当完善,许多大型网站都会用到squid作为web加速服务器。下面我们学习squid的反向代理缓存的使用。

架构环境说明

本实例的域名是 cache.webres.wang,通过DNS的轮询技术,将客户端的请求分发给其中一台 Squid 反向代理服务器处理,如果这台 Squid 缓存了用户的请求资源,则将请求的资源直接返回给用户,否则这台 Squid 将没有缓存的请求根据配置的规则发送给邻居 Squid 和后台的 WEB 服务器处理,这样既减轻后台 WEB 服务器的负载,又提高整个网站的性能和安全性。该系统结构图 如下:
FAQ
配置的系统环境:
一台 DNS 服务器:为域名cache.webres.wang添加两条A记录192.168.1.110和192.168.1.111。
两台Squid 服务器:
squid1:192.168.1.110
squid2:192.168.1.111
两台后端WEB 服务器:
webServer1:192.168.1.220
webServer2:192.168.1.221
dns的配置这里不作介绍,主要介绍squid的安装配置。

squid安装

  1. yum install gcc wget perl gcc-c++ make
  2. cd /tmp
  3. wget http://www.squid-cache.org/Versions/v3/3.1/squid-3.1.19.tar.gz
  4. tar xzf squid-3.1.19.tar.gz
  5. cd squid-3.1.19
  6. ./configure
  7. make && make install
  8. groupadd squid
  9. useradd -g squid -s /sbin/nologin squid
  10. chown -R squid /usr/local/squid/var/logs/ /usr/local/squid/var/cache/

squid反向代理配置

配置 Squid1 服务器:

  1. vi /usr/local/squid/etc/squid.conf
  1. cache_effective_user squid
  2.  cache_effective_group squid
  3.  
  4.  ### 设定 squid 的主机名 , 如无此项 squid 将无法启动
  5.  visible_hostname squid1.webres.wang
  6.  
  7.  #### 配置 squid 为加速模式
  8.  http_port 80 accel vhost vport
  9.  icp_port 3130
  10.  
  11.  ### 配置 squid2 为其邻居,当 squid1 在其缓存中没有找到请求的资源时,通过 ICP 查询去其邻居中取得缓存
  12.  cache_peer squid2.webres.wang sibling 80 3130
  13.  
  14.  ### squid1 的两个父节点,originserver 参数指明是源服务器, round-robin  参数指明 squid 通过轮询方式将请求分发到其中一台父节点; squid 同时会对这些父节点的健康状态进行检查,如果父节点 down 了,那么 squid 会从剩余的 origin 服务器中抓取数据,round-robin表示使用通过 RR 轮询方式转发到两个父节点中的一个
  15.  cache_peer 192.168.1.220 parent 8080 0 no-query originserver round-robin  name=webServer1
  16.  cache_peer 192.168.1.221 parent 8080 0 no-query originserver round-robin  name=webServer2
  17.  
  18.  ###允许webServer1 webServer2  cache.webres.wang的请求
  19.  cache_peer_domain webServer1 webServer2  cache.webres.wang
  20.  
  21.  ####下面是一些访问控制、日志和缓存目录的设置
  22.  acl localnet src 192.168.1.110 192.168.1.111
  23.  http_access allow all
  24.  icp_access allow localnet
  25.  cache_log /usr/local/squid/var/logs/cache.log
  26.  access_log /usr/local/squid/var/logs/access.log squid
  27.  cache_dir ufs /usr/local/squid/var/cache/ 1000 16 256
  28.  
  29.  ### 对 squid 的一些优化
  30.  maximum_object_size 10240 KB  ### 能缓存的最大对象为 10M
  31.  maximum_object_size_in_memory 512 KB ### 内存中缓存的最大对象 512K
  32.  cache_mem 256 MB  ###squid 用于缓存的内存量

在/etc/hosts添加:

  1. squid1.webres.wang:192.168.1.110
  2. squid2.webres.wang:192.168.1.111

squid2的配置完全一样,除了需要更改visible_hostname。

启动squid

检查 squid 配置文件正确与否:

  1. /usr/local/squid/sbin/squid –Nk parse

生成缓存目录:

  1. /usr/local/squid/sbin/squid –N -z

启动squid:

  1. /usr/local/squid/sbin/squid

参考:http://www.ibm.com/developerworks/cn/linux/l-cn-squid/

MBR与GPT分区格式(实例-创建大于2TB的分区)

一 关键词

MBR和2TB的限制
在使用fdisk建立分区时,我们最大只能建立2TB大小的分区,如果你的磁盘(阵列)大于2TB,只能通过划分多个分区的方法才能充分利用磁盘容量,这对于使用小于2TB分区的朋友没啥影响,但对于使用大于2TB分区(比如5TB的分区)的朋友就会遇到问题了,要突破这个限制;我们先来了解下MBR(Master Boot Record)和GPT(GUID Partition Table).

MBR
主引导记录(Master Boot Record,缩写:MBR),又叫做主引导扇区,是计算机开机后访问硬盘时所必须要读取的首个扇区,它在硬盘上的三维地址为(柱面,磁头,扇区)=(0,0,1)。

MBR是由分区程序(如Fdisk,Parted)所产生的,它不依赖任何操作系统,而且硬盘引导程序也是可以改变的,从而能够实现多系统引导。

从主引导记录的结构可以知道,它仅仅包含一个64个字节的硬盘分区表。由于每个分区信息需要16个字节,所以对于采用MBR型分区结构的硬盘(其磁盘卷标类型为MS-DOS),最多只能识别4个主要分区。所以对于一个采用此种分区结构的硬盘来说,想要得到4个以上的主要分区是不可能的。这里就需要引出扩展分区了。扩展分区也是主分区(Primary partition)的一种,但它与主分区的不同在于理论上可以划分为无数个逻辑分区,每一个逻辑分区都有一个和MBR结构类似的扩展引导记录(EBR)。
在MBR分区表中最多4个主分区或者3个主分区+1个扩展分区,也就是说扩展分区只能有一个,然后可以再细分为多个逻辑分区。
在Linux系统中,硬盘分区命名为sda1-sda4或者hda1-hda4(其中a表示硬盘编号可能是a、b、c等等)。在MBR硬盘中,分区号1-4是主分区(或者扩展分区),逻辑分区号只能从5开始。
在MBR分区表中,一个分区最大的容量为2T,且每个分区的起始柱面必须在这个disk的前2T内。你有一个3T的硬盘,根据要求你至少要把它划分为2个分区,且最后一个分区的起始扇区要位于硬盘的前2T空间内。如果硬盘太大则必须改用GPT。

GPT
全局唯一标识分区表(GUID Partition Table,缩写:GPT)是一个实体硬盘的分区结构。它是EFI(可扩展固件接口标准)的一部分,用来替代BIOS中的主引导记录分区表。但因为MBR分区表不支持容量大于2.2TB(2.2 × 1012字节)的分区,所以也有一些BIOS系统为了支持大容量硬盘而用GPT分区表取代MBR分区表。

在MBR硬盘中,分区信息直接存储于主引导记录(MBR)中(主引导记录中还存储着系统的引导程序)。但在GPT硬盘中,分区表的位置信息储存在GPT头中。但出于兼容性考虑,硬盘的第一个扇区仍然用作MBR,之后才是GPT头。

与支持最大卷为2 TB(Terabytes)并且每个磁盘最多有4个主分区(或3个主分区,1个扩展分区和无限制的逻辑驱动器)的MBR磁盘分区的样式相比,GPT磁盘分区样式支持最大卷为18 EB(Exabytes)并且每磁盘的分区数没有上限,只受到操作系统限制(由于分区表本身需要占用一定空间,最初规划硬盘分区时,留给分区表的空间决定了最多可以有多少个分区,IA-64版Windows限制最多有128个分区,这也是EFI标准规定的分区表的最小尺寸)。与MBR分区的磁盘不同,至关重要的平台操作数据位于分区,而不是位于非分区或隐藏扇区。另外,GPT分区磁盘有备份分区表来提高分区数据结构的完整性。

EFI
可扩展固件接口(英文名Extensible Firmware Interface 或EFI)是一种个人电脑系统规格,用来定义操作系统与系统韧体之间的软件界面,为替代BIOS的升级方案。可扩展固件接口负责加电自检(POST)、连系操作系统以及提供连接操作系统与硬件的接口。
EFI最初由英特尔开发,现时由UEFI论坛来推广与发展。

UEFI
是由EFI1.10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它的所有者已不再是Intel,而是一个称作Unified EFI Form的国际组织,贡献者有Intel,Microsoft,AMI,等几个大厂,属于open source,目前版本为2.1。

二 创建一个大于2TB的分区

MBR 与 GPT,都是分区格式,其中MBR最大分区小于等于2TB,而GPT分区没有2TB的限制,理论最大分区18 EB!
现在我们知道了要创建一个大于2TB的分区,就不能使用MBR 格式的分区表了,而要使用GPT格式的分区表,我们最常用的fdisk 分区工具就爱莫能助了,需要使用linux 下的Parted分区工具!
测试环境为:
Dell R710 2u 服务器
cpu 2* XEON 5606
mem 16G
disk 6*1TB sas 7200rpm
raid raid level 5 perc 6i卡
rhel 6 64bit ,创建一个4TB大小分区
下面正式开始分区:
1 在使用parted 分区之前,我们先用fdisk -l 来查看下硬盘信息!
FAQ
2 上边的信息我们知道 /dev/sdb 4.6TB,现在使用parted 命令,如下图。
FAQ
3 进入parted 后,执行2,3,4,5,6,7,8,9,10,10,11步骤,指令下边有解释!
FAQ
4 分区完成后使用print 可以看到刚才分区的信息!大小 4684GB
FAQ
5 quit 用于退出parted环境,信息提示更新/etx/fstab!
FAQ
6 再用fdisk -l 来查看下 sdb硬盘,现在已经有sdb1 分区了,注意system gpt!
FAQ
7 parted 到这里就完成了!
下面格式化/dev/sdb1 文件系统为EXT4:
1 执行 mkfs.ext4 /dev/sdb1 一路回车即可!
FAQ
更新/etc/fstab :
1.使用blkid 查看分区的uuid 如下图,复制新分区/dev/sdb1的 UUID
FAQ
2 将 /dev/sdb1的 UUID 添加到 /etc/fstab,/dev/sdb1 挂载在 /data 目录下!
FAQ
3 至此全部完成, 下面检查一下!
mount -a 重新挂载 /etc/fstab 文件中的记录!
mount 可以发现 /dev/sdb1 已经挂载到 /data 目录下了!
df -h 发现 /data 4.2TB
FAQ

三 详细介绍下Parted命令

[root@abintel ~]# parted –help
用法:parted [选项]… [设备 [命令 [参数]…]…]
将带有“参数”的命令应用于“设备”。如果没有给出“命令”,则以交互模式运行。

选项:
-h, –help 显示此求助信息
-i, –interactive 在必要时,提示用户
-s, –script 从不提示用户
-v, –version 显示版本

命令:
检查 MINOR 对文件系统进行一个简单的检查
cp [FROM-DEVICE] FROM-MINOR TO-MINOR 将文件系统复制到另一个分区
help [COMMAND] 打印通用求助信息,或关于 COMMAND 的信息
mklabel 标签类型 创建新的磁盘标签 (分区表)
mkfs MINOR 文件系统类型 在 MINOR 创建类型为“文件系统类型”的文件系统
mkpart 分区类型 [文件系统类型] 起始点 终止点 创建一个分区
mkpartfs 分区类型 文件系统类型 起始点 终止点 创建一个带有文件系统的分区
move MINOR 起始点 终止点 移动编号为 MINOR 的分区
name MINOR 名称 将编号为 MINOR 的分区命名为“名称”
print [MINOR] 打印分区表,或者分区
quit 退出程序
rescue 起始点 终止点 挽救临近“起始点”、“终止点”的遗失的分区
resize MINOR 起始点 终止点 改变位于编号为 MINOR 的分区中文件系统的大小
rm MINOR 删除编号为 MINOR 的分区
select 设备 选择要编辑的设备
set MINOR 标志 状态 改变编号为 MINOR 的分区的标志
注意
mklabel label-type 必须是一下这些类型:

* bsd

* loop (raw disk access)

* gpt

* mac

* msdos

* pc98

* sun

例:(parted) mklabel gtp 或者 (parted) mklabel msdos

mkpart(建立新分区)

格式:mkpart part-type fs-type start end

建立一个新的分区
part-type是以下类型之一 primary(主分区), extended(扩展分区), logical(逻辑分区)。
fs-type来指定文件系统,比如ext4 。
start和end是新分区开始和结束的具体位置。0表示起止,-1表示结尾;或者以mb表示或者GB表示!
转自:http://dngood.blog.51cto.com/446195/647702

配置PHP与Oracle数据库连接

首先确认你已经安装有oracle 11g,下面是在装有oracle 11g的centos-6 64位配置php与oracle连接的事例。

安装oracle即时客户端

到这里http://www.oracle.com/technetwork/topics/linuxx86-64soft-092277.html下载oracle-instantclient11.2-basic,oracle-instantclient11.2-devel,oracle-instantclient11.2-sqlplus文件,开始安装:

  1. rpm -ivh oracle-instantclient11.2-basic-11.2.0.3.0-1.x86_64.rpm  oracle-instantclient11.2-devel-11.2.0.3.0-1.x86_64.rpm  oracle-instantclient11.2-sqlplus-11.2.0.3.0-1.x86_64.rpm
  1. vi /etc/ld.so.conf.d/oracle-lib.conf

加入:

  1. /usr/lib/oracle/11.2/client64/lib/
  1. ldconfig

安装OCI8 PHP扩展

  1. cd /tmp
  2. wget http://pecl.php.net/get/oci8-1.4.7.tgz
  3. tar xzf oci8-1.4.7.tgz
  4. cd oci8-1.4.7
  5. phpize
  6. ./configure –with-oci8=shared,instantclient,/usr/lib/oracle/11.2/client64/lib/
  7. make && make install

在/etc/php.ini中加入:

  1. extension = "oci8.so"

接着使用php -m查看模块是否已经被加载

CentOS-6 64位安装oracle 11g

一、使用oracle硬件要求

1、内存要求

最小内存1G,推荐2G或2G以上

2、swap大小设定

1GB跟2GB物理内存之间的,设定swap大小为物理内存的1.5倍
2GB跟16GB物理内存之间的,设置swap大小与物理内存相等
16GB物理内存以上的,设置swap大小为16GB

3、共享内存/dev/shm要求

至少比在每个oracle实例中的MEMORY_MAX_TARGET和MEMORY_TARGET要大。

4、/tmp空间大小要求

至少1GB空间

5、硬盘大小要求

存放oracle软件文件和数据文件的空间至少6GB

二、使用oracle软件要求

1、操作系统要求

Asianux Server 3 SP2
Oracle Linux 4 Update 7
Oracle Linux 5 Update 2
Oracle Linux 5 Update 5 (with the Oracle Unbreakable Enterprise Kernel for Linux)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4 Update 7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5 Update 2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5 Update 5 (with the Oracle Unbreakable Enterprise Kernel for Linux)
SUSE Linux Enterprise Server 10 SP2
SUSE Linux Enterprise Server 11

2、软件包要求

下面是64位centos 5或6的软件包要求
binutils compat-libstdc++-33 compat-libstdc++-33.i686 elfutils-libelf elfutils-libelf-devel gcc gcc-c++ glibc glibc.i686 glibc-common glibc-devel glibc-devel.i686 glibc-headers ksh libaio libaio.i686 libaio-devel libaio-devel.i686 libgcc libgcc.i686 libstdc++ libstdc++.i686 libstdc++-devel make sysstat

三、开始安装oracle

因为本机没有安装桌面环境,所以我们采用静默安装oracle。

1、安装依赖

  1. yum -y install binutils compat-libstdc++-33 compat-libstdc++-33.i686 elfutils-libelf elfutils-libelf-devel gcc gcc-c++ glibc glibc.i686 glibc-common glibc-devel glibc-devel.i686 glibc-headers ksh libaio libaio.i686 libaio-devel libaio-devel.i686 libgcc libgcc.i686 libstdc++ libstdc++.i686 libstdc++-devel make sysstat

2、添加用户

  1. /usr/sbin/groupadd oinstall
  2. /usr/sbin/groupadd dba
  3. /usr/sbin/useradd -g oinstall -G dba oracle
  4. passwd oracle

3、修改内核参数

  1. vi /etc/sysctl.conf
  1. #######
  2. fs.aio-max-nr = 1048576
  3. fs.file-max = 6815744
  4. kernel.shmall = 2097152
  5. kernel.shmmax =  536870912
  6. kernel.shmmni = 4096
  7. kernel.sem = 250 32000 100 128
  8. net.ipv4.ip_local_port_range = 9000 65500
  9. net.core.rmem_default = 262144
  10. net.core.rmem_max = 4194304
  11. net.core.wmem_default = 262144
  12. net.core.wmem_max = 1048586
  13. #######
  1. /sbin/sysctl -p

4、修改用户资源限制

  1. vi /etc/security/limits.conf
  1. #####
  2. oracle              soft    nproc   2047
  3. oracle              hard    nproc   16384
  4. oracle              soft    nofile  1024
  5. oracle              hard    nofile  65536
  6. oracle              soft    stack   10240
  7. #####

5、目录创建

  1. mkdir -p /usr/local/oracle /usr/local/oraInventory /usr/local/oradata/
  2. chown -R oracle:oinstall /usr/local/oracle /usr/local/oraInventory /usr/local/oradata/
  3. chmod -R 775 /usr/local/oracle /usr/local/oraInventory /usr/local/oradata/

6、设置用户环境

  1. su – oracle
  2. vi .bash_profile
  1. #####
  2. export ORACLE_BASE=/usr/local/oracle
  3. export ORACLE_HOME=$ORACLE_BASE/product/11.2.0/db_1
  4. export ORACLE_SID=sales
  5. export ORACLE_OWNER=oracle
  6. export PATH=$PATH:$ORACLE_HOME/bin:$HOME/bin
  7. ####
  1. source .bash_profile

7、下载oracle

切换到root用户

  1. su –

下载oracle 11g到/home/并解压

  1. chmod 777 /home/database
  2. chown -R oracle.oinstall /home/database

8、创建oraInst.loc

  1. vi /etc/oraInst.loc
  1. #####
  2. inventory_loc=/usr/local/oraInventory
  3. inst_group=oinstall
  4. #####
  1. chown oracle:oinstall /etc/oraInst.loc
  2. chmod 664 /etc/oraInst.loc

9、开始安装

  1. su – oracle
  2. /home/database/runInstaller -silent -debug -force
  3.  FROM_LOCATION=/home/database/stage/products.xml
  4.  oracle.install.option=INSTALL_DB_SWONLY
  5.  UNIX_GROUP_NAME=oinstall
  6.  INVENTORY_LOCATION=/usr/local/oraInventory
  7.  ORACLE_HOME=/usr/local/oracle/product/11.2.0/db_1
  8.  ORACLE_HOME_NAME="Oracle111"
  9.  ORACLE_BASE=/usr/local/oracle
  10.  oracle.install.db.InstallEdition=EE
  11.  oracle.install.db.isCustomInstall=false
  12.  oracle.install.db.DBA_GROUP=oinstall
  13.  oracle.install.db.OPER_GROUP=oinstall
  14.  DECLINE_SECURITY_UPDATES=true
  15. su –
  16.  
  17. /usr/local/oracle/product/11.2.0/db_1/root.sh

安装参考:http://docs.oracle.com/cd/E11882_01/install.112/e24326/toc.htm
错误大全:http://docs.oracle.com/cd/E11882_01/server.112/e17766/toc.htm#BEGIN

umount: /home: device is busy

取消挂载/home时出现umount: /home: device is busy,原因是因为有程序在使用/home目录,我们可以使用fuser查看那些程序的进程,然后杀掉就可以了。
[root@localhost home]# fuser -m /home
/home: 10278c 10279c 10280c 10281c 10282c 10295 10365 18222c

命令:kill -9 pid

为wordpress增加手机主题

为了方便手机查阅博客的资料,今天为博客增加了手机浏览的支持。需要一个插件和一个手机主题即可完成。
插件:http://wordpress.org/extend/plugins/wpms-mobile-edition/
手机主题:http://wordpress.org/extend/themes/carrington-mobile
由于我的博客使用了varnish缓存,所以还需要在default.vcl配置文件的sub vcl_recv中增加对User-Agent的判断。

  1. if (req.http.User-Agent ~  "(2.0 MMP|240×320|400X240|AvantGo|BlackBerry|Blazer|Cellphone|Danger|DoCoMo|Elaine/3.0|EudoraWeb|Googlebot-Mobile|hiptop|IEMobile|KYOCERA/WX310K|LG/U990|MIDP-2.|MMEF20|MOT-V|NetFront|Newt|Nintendo Wii|Nitro|Nokia|Opera Mini|Palm|PlayStation Portable|portalmmm|Proxinet|ProxiNet|SHARP-TQ-GX10|SHG-i900|Small|SonyEricsson|Symbian OS|SymbianOS|TS21i-10|UP.Browser|UP.Link|webOS|Windows CE|WinWAP|YahooSeeker/M1A1-R2D2|iPhone|iPod|Android|BlackBerry9530|LG-TU915 Obigo|LGE VX|webOS|Nokia5800)") {
  2.            return (pass);
  3. }

eAccelerator 参数详解

eaccelerator.shm_size=”32″
eAccelerator 可以使用的共享内存的数量 (以兆为单位) . “0″ 是指操作系统的默认值. 默认值是 “0″.可根据服务器的实际情况来调整,16,32,64,128都是可以的。
eaccelerator.cache_dir=”/home/php/tmp”
这个目录是给磁盘缓存使用. eAccelerator 在这里储存预先编译好的代码, 进程数据, 内容以及用户的自定义内容. 同样的数据也能被储存在共享内存中 (这样可以提高访问速度). 默认的设置是 “/tmp/eaccelerator“.
eaccelerator.enable=”1″
开启或关闭 eAccelerator。”1″ 为开启,”0″ 为关闭。默认值为 “1″。
eaccelerator.optimizer=”1″
启或关闭内部优化器,可以提升代码执行速度。”1″ 为开启,”0″ 为关闭。默认值为 “1″。
eaccelerator.check_mtime=”1″
打开或者关闭 PHP 的文件修改检查. “1″ 是指打开, “0″ 是指关闭. 如果您在修改以后重新编译 PHP 的文件,那么您应当设置为 “1″. 默认值是 “1″.
eaccelerator.debug=”0″
开启或关闭调试日志记录。”1″ 为开启,”0″ 为关闭。默认值为 “0″。会将缓存命中得记录写入日志。
eaccelerator.filter=””
判断哪些 PHP 文件必须缓存。您可以指定缓存和不缓存的文件类型(如 “*.php *.phtml”等)
如果参数以 “!” 开头,则匹配这些参数的文件被忽略缓存。默认值为 “”,即,所有 PHP 文件
都将被缓存。
eaccelerator.shm_max=”0″
当使用 ” eaccelerator_put() ” 函数时禁止其向共享内存中存储过大的文件。该参数指定允许
存储的最大值,单位:字节 (10240, 10K, 1M)。”0″ 为不限制。默认值为 “0″。
eaccelerator.shm_ttl=”0″
当 eAccelerator 获取新脚本的共享内存大小失败时,它将从共享内存中删除所有在
最后 “shm_ttl” 秒内没有存取的脚本缓存。默认值为 “0″,即:不从共享内春中删除
任何缓存文件。
eaccelerator.shm_prune_period=”0″
当 eAccelerator 获取新脚本的共享内存大小失败时,他将试图从共享内存中删除早于
“shm_prune_period” 秒的缓存脚本。默认值为 “0″,即:不从共享内春中删除
任何缓存文件。
eaccelerator.shm_only=”0″
允许或禁止将已编译脚本缓存在磁盘上。该选项对 session 数据和内容缓存无效。默认
值为 “0″,即:使用磁盘和共享内存进行缓存。
eaccelerator.compress=”1″
允许或禁止压缩内容缓存。默认值为 “1″,即:允许压缩。
eaccelerator.compress_level=”9″
指定内容缓存的压缩等级。默认值为 “9″,为最高等级。

Windows XP下硬盘安装CentOS 6.2

我们现在要实现的是硬盘安装linux系统,这里以CentOS 6.2为例,简单介绍一下安装过程,不会很详细,只是给个思路。

必备工具

CentOS 6.2 ISO文件
下载地址:http://mirrors.163.com/centos/6.2/isos/
Paragon-Partition-Manager:用于在xp下ext2或ext3的分区
下载地址:http://115.com/file/e732imz8#Paragon-Partition-Manager-10.0-Server.7z
grub4dos:用于引导linux系统
下载地址:http://115.com/file/dpdswtcm#grub4dos-0.4.4-2009-01-11.zip
Ext2Fsd:用于windows下能读写ext2或ext3分区
下载地址:http://115.com/file/be6ajmwc#Ext2Fsd-0.51.7z

安装步骤

ext3分区

使用Paragon-Partition-Manager分出一个ext3的分区,这个分区是用来存在iso文件的,大小根据iso文件确定,分区之后,硬盘还必须有未分区的空间,因为需要给安装CentOS留下。分区的时候顺便分配盘符。

使用Ext2Fsd访问ext3分区

安装打开ext2fsd软件,在刚才分好的ext3分区上右键,选择“配置文件系统”,点击“启用”,之后“更改并退出”。这时后就可以打开我的电脑,并看见已经多了一个磁盘分区,比如F。接着把iso文件复制到F分区的根目录,

用grub4dos软件制作引导菜单

打开我的电脑C盘,工具–文件夹选项–查看,在“隐藏受保护的操作系统文件(推荐)”前面的勾去掉,并选中“显示所有文件和文件夹”,再把“隐藏已经文件类型的扩展名”前面的勾去掉,最后点击应用,确定。
右键单击C盘根目录下的boot.ini,选择“属性”,把“只读”前面的勾去掉。接着,用记事本打开boot.ini文件,在最后一行添加如下内容:
C:GRLDR=”Grub”
解压grub4dos-0.4.4,把文件夹里面的GRLDR复制到C盘根目录。然后在C盘根目录新建boot文件夹,在boot文件夹中再建grub文件夹,把grub4dos-0.4.4文件夹里面的menu.lst复制到C:\boot\grub下。

然后解压挂载或解压iso文件,把里面的isolinux文件夹复制到F盘的根目录下面。

引导CentOS启动

重启电脑,进入引导界面,选择Grub,按下”C”键进入命令行模式。
输入“root (hd0,”(双引号不用输),这时按下”Tab”键,会在下面出现硬个硬盘的所有分区,假如我们看到 “5”对应之前的ext3分区,那就继续输入”5)”,完整的命令是:root (hd0,5)。
现在按下回车键,继续输入kernel /isolinux/vmlinuz,再按下回车,输入initd /isolinux/initrd.img,按下回车,继续输入boot,按下回车,这时grub已经能够引导centos进入安装界面。

CentOS系统安装

这里不多说,需要注意的有几点:
1、在要求选择CentOS image文件所在的分区时,一般选择最后一个分区。
2、这步一定要小心,不然会导致windows系统丢失。在提示“您要进行哪种类型的安装”时,选择“创建自定义布局”进行自定义分区,然后在未分区的空间上新建ext4分区,也可以使用LVM管理分区,不过boot必须是主物理分区。
3、其它的默认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