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一)–在centos7.5下编译安装redis5.0

1、安装依赖

首先要安装redis需要依赖的软件包

yum install gcc*

2、下载并解压

首先下载

wget http://download.redis.io/releases/redis-5.0.0.tar.gz

然后解压开包

tar -zxvf redis-5.0.0.tar.gz

cd redis-5.0.0

执行命令make MALLOC=libc

如果不添加MALLOC=libc就会提示下边的错误。

未分类

3、启停redis

启动redis

./src/redis-server $PWD/redis.conf

这样启动不会是后台启动

nohup ./src/redis-server $PWD/redis.conf &

这样就是后台启动

以上启动是一种方法,还有一种方法在配置文件中进行修改。

# By default Redis does not run as a daemon. Use 'yes' if you need it.

# Note that Redis will write a pid file in /var/run/redis.pid when daemonized.

daemonize yes

默认的是daemonize no,将no 改成yes。

关闭redis

./src/redis-cli -h ip_address -p ip_port shutdown

在关闭的时候shutdown必须要在此命令的最后边,否则这个命令会识别成默认的127.0.0.1去关闭。

4、redis 启动脚本

一般在解压包的utils中会有一个简单的启动脚本

cp /usr/local/src-new/redis-5.0.0/utils/redis_init_script redis

将文件中的启动命令等相关参数进行更改。

centos7 ssh 免密登录

  • Public Key认证的主要魅力在于认证时承诺不必提供密码就能够同远程系统建立连接。
  • Public Key认证的基础在于一对密钥,public key和private key,public key对数据进行加密而且只能用于加密,private key 只能对所匹配的public key加密过的数据进行解密。
  • 我们把public key放在远程系统合适的位置,然后从本地开始进行ssh连接。
  • 此时,远程的sshd会产生一个随机数并用我们产生的public key进行加密后发给本地,本地会用private key进行解密并把这个随机数发回给远程系统。
  • 最后,远程系统的sshd会得出结论我们拥有匹配的private key允许我们登录。

一、serverA 免密登录 serverB 原理

  1. 首先在 serverA 上生成一对秘钥(ssh-keygen)
  2. 将公钥拷贝到 serverB,重命名 authorized_keys
  3. serverA 向 serverB 发送一个连接请求,信息包括用户名、ip
  4. serverB 接到请求,会从 authorized_keys 中查找,是否有相同的用户名、ip,如果有 serverB 会随机生成一个字符串
  5. 然后使用使用公钥进行加密,再发送个 serverA
  6. serverA 接到 serverB 发来的信息后,会使用私钥进行解密,然后将解密后的字符串发送给 serverB
  7. serverB 接到 serverA 发来的信息后,会给先前生成的字符串进行比对,如果一直,则允许免密登录

二、Centos7 默认安装了 ssh服务

三、启动 ssh 服务

# 查看 ssh 状态
systemctl status sshd
# 启动 ssh
systemctl start sshd
# 停止 ssh
systemctl stop sshd

四、serverA 生成秘钥,遇到提示直接敲回车即可

CentOS7 默认使用RSA加密算法生成密钥对,保存在~/.ssh目录下的id_rsa(私钥)和id_rsa.pub(公钥)。也可以使用“-t DSA”参数指定为DSA算法,对应文件为id_dsa和id_dsa.pub,密钥对生成过程会提示输入私钥加密密码,可以直接回车不使用密码保护。

ssh-keygen

五、移动 id_rsa.pub 文件

# 方法一
# 将 serverA ~/.ssh目录中的 id_rsa.pub 这个文件拷贝到你要登录的 serverB 的~/.ssh目录中 scp 
~/.ssh/id_rsa.pub 192.168.0.101:~/.ssh/ 
# 然后在 serverB 运行以下命令来将公钥导入到~/.ssh/authorized_keys这个文件中 
cat ~/.ssh/id_rsa.pub >> ~/.ssh/authorized_keys 
# 另外要注意请务必要将服务器上 ~/.ssh权限设置为700 
~/.ssh/authorized_keys的权限设置为600 #
这是linux的安全要求,如果权限不对,自动登录将不会生效
# 方法二
ssh-copy-id -i ~/.ssh/id_rsa.pub remote-host

七、验证免密登录

ssh root@serverB

八、无法登陆原因分析

  1. 请检查文件和目录权限是否正确,我就遇到了一台服务器之前谁把root下的 .ssh 文件夹给了mysql用户和用户组不知道是什么操作,很无语..
  2. 查看配置文件 ,是不是没有启用秘钥登录
  3. 查看日志 tail -f /var/log/secure , 定为错误原因

Centos7 安装 Nginx

简介

Nginx(发音同engine x)是一个异步框架的Web服务器,也可以用作反向代理,负载平衡器和 HTTP缓存。该软件由Igor Sysoev创建,并于2004年首次公开发布。同名公司成立于2011年,以提供支持。

编译安装法

1.安装gcc gcc是用来编译下载下来的nginx源码

yum install gcc-c++

2.安装pcre和pcre-devel

PCRE(Perl Compatible Regular Expressions) 是一个Perl库,包括 perl 兼容的正则表达式库。
nginx 的 http 模块使用 pcre 来解析正则表达式,pcre-devel 是使用 pcre 开发的一个二次开发库。

yum install -y pcre pcre-devel

3.安装zlib zlib提供了很多压缩和解方式,nginx需要zlib对http进行gzip。

yum install -y zlib zlib-devel

4.安装openssl openssl是一个安全套接字层密码库,nginx要支持https,需要使用openssl。

yum install -y openssl openssl-devel

5.下载nginx

wget http://nginx.org/download/nginx-1.9.9.tar.gz

6.解压

tar -zxvf nginx-1.9.9.tar.gz

7.cd到文件路径

8.编译

./configure --prefix=/usr --sbin-path=/usr/sbin/nginx --conf-path=/etc/nginx/nginx.conf --error-log-path=/var/log/nginx/error.log --pid-path=/var/run/nginx/nginx.pid --lock-path=/var/lock/nginx.lock --user=nginx --group=nginx --with-http_ssl_module --with-http_flv_module --with-http_gzip_static_module --http-log-path=/var/log/nginx/access.log --http-client-body-temp-path=/var/tem/nginx/client --http-proxy-temp-path=/var/tem/nginx/proxy --http-fastcgi-temp-path=/var/tem/nginx/fcgi --with-http_stub_status_module

9.安装

make && make install

10.启动

nginx -c /etc/nginx/nginx.conf

11.如果出现[emerg] getpwnam("nginx") failed错误 执行

useradd -s /sbin/nologin -M nginx
id nginx

12.如果出现[emerg] mkdir() "/var/temp/nginx/client" failed (2: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错误 执行

sudo mkdir -p /var/tem/nginx/client

13.如果您正在运行防火墙,请运行以下命令以允许HTTP和HTTPS通信:

sudo firewall-cmd --permanent --zone=public --add-service=http 
sudo firewall-cmd --permanent --zone=public --add-service=https
sudo firewall-cmd --reload

yum安装法

1.添加Nginx存储库

要添加CentOS 7 EPEL仓库,请打开终端并使用以下命令:

sudo yum install epel-release

2.安装Nginx

现在Nginx存储库已经安装在您的服务器上,使用以下yum命令安装Nginx :

sudo yum install nginx

在对提示回答yes后,Nginx将在服务器上完成安装。

3.启动Nginx

Nginx不会自行启动。要运行Nginx,请输入:

sudo systemctl start nginx

如果您正在运行防火墙,请运行以下命令以允许HTTP和HTTPS通信:

sudo firewall-cmd --permanent --zone=public --add-service=http 
sudo firewall-cmd --permanent --zone=public --add-service=https
sudo firewall-cmd --reload

如果想在系统启动时启用Nginx。请输入以下命令:

sudo systemctl enable nginx

CentOS7 Squid 网络代理安装和配置

爬虫代理的作用

在我们的爬虫系统中,如果在一台服务器上不停的访问通一个目标站点,很有可能因为对方的发爬虫策略而将您的爬虫请求给阻止,导致您无法获取网站的信息。所以我们一般采用一个代理池的方式,不停的切换代理,将爬虫的请求伪装成为不同代理发起的,从而避开这种问题。这里以 centos7 和 squid 为例介绍如何建立一个 http 或者 https 的代理服务器。

软件安装

该软件需要使用 openssl 组件,所以如果没有安装请执行如下命令进行安装

yum install openssl

首先检查是否已经安装了 squid 软件。执行如下的命令

rpm -qa squid

如果显示 package squid is not installed 则表示没有安装,否则会显示具体的安装包信息。如果没有安装,则执行安装命令如下

yum install -y squid*

结束后,再执行检查命令,则显示结果如下

[root@localhost ~]# rpm -qa squid
squid-3.5.20-12.el7.x86_64

软件配置

squid 的配置文件默认是 /etc/squid/squid.conf 文件。默认情况下,squid 只允许有限几个内网地址段来访问。所以我们在的 acl localcal 部分加入如下的内容:

acl localnet src 192.168.0.0/16 # RFC1918 possible internal network
acl localnet src 0.0.0.0/20

上面一行是原来有的,下面一个行是我们先加入的。然后我们改一下默认的端口号

#http_port 3128
http_port 5872

最后修改一下访问日志配置

coredump_dir /var/spool/squid
access_log /var/log/squid/access.log

下面一行设置了访问日志的文件为 /var/log/squid/access.log

启动服务

首先需要在防火墙中开放刚才配置的端口 5872 。执行如下命令

firewall-cmd --zone=public --add-port=5872/tcp --permanent
firewall-cmd --reload

这个命将 5872 端口加入到防火墙的开发端口列表中持久化保存,并且重新载入防火墙策略,让其生效

然后执行命令启动

systemctl start squid

启动后,我们执行命令命令

[root@localhost ~]# netstat -lnp
Active Internet connections (only servers)
Proto Recv-Q Send-Q Local Address           Foreign Address         State       PID/Program name    
tcp        0      0 127.0.0.1:25            0.0.0.0:*               LISTEN      1689/master         
tcp        0      0 0.0.0.0:15678           0.0.0.0:*               LISTEN      20050/sshd          
tcp6       0      0 :::5872                 :::*                    LISTEN      27903/(squid-1)    

可以看到,squid 服务已经在端口 5872 上开始监听了

使用和监控

已 chrome 为例。打开 chrome “设置菜单”,在底部展开“高级”,在底部找到“打开代理设置”菜单,在对话框中点击“局域网设置”按钮,在新出现的界面中输入代理服务器的设置。如下图所示

未分类

确定后,就可以在浏览器中使用代理服务器来访问网络了。为了看到效果,我们在浏览器上访问《不一样的 Java 日期格式化大全》 这篇文章,同时对代理服务器的访问日志进行监控,看到日志输出如下

[root@localhost ~]# tail -f /var/log/squid/access.log 
1543289079.273  16467 192.168.1.60 TCP_TUNNEL/200 3687 CONNECT upload-images.jianshu.io:443 - HIER_DIRECT/61.156.196.84 -
1543289079.274  16715 192.168.1.60 TCP_TUNNEL/200 152 CONNECT upload.jianshu.io:443 - HIER_DIRECT/150.138.176.244 -
1543289079.274  16667 192.168.1.60 TCP_TUNNEL/200 4159 CONNECT upload.jianshu.io:443 - HIER_DIRECT/150.138.176.244 -
1543289079.524      0 192.168.1.60 TCP_DENIED/403 4085 CONNECT events.jianshu.io:4006 - HIER_NONE/- text/html
1543289081.664      0 192.168.1.60 TCP_DENIED/403 4085 CONNECT events.jianshu.io:4006 - HIER_NONE/- text/html
1543289082.433      0 192.168.1.60 TCP_DENIED/403 4085 CONNECT events.jianshu.io:4006 - HIER_NONE/- text/html
1543289097.966  35623 192.168.1.60 TCP_TUNNEL/200 55584 CONNECT upload-images.jianshu.io:443 - HIER_DIRECT/61.156.196.84 -
1543289097.991  35259 192.168.1.60 TCP_TUNNEL/200 16029 CONNECT upload-images.jianshu.io:443 - HIER_DIRECT/61.156.196.84 -
1543289099.311  60913 192.168.1.60 TAG_NONE/503 0 CONNECT clients4.google.com:443 - HIER_NONE/- -
1543289100.321  38894 192.168.1.60 TCP_TUNNEL/200 23165 CONNECT upload.jianshu.io:443 - HIER_DIRECT/150.138.176.244 -
1543289109.312  47056 192.168.1.60 TCP_TUNNEL/200 10707 CONNECT upload.jianshu.io:443 - HIER_DIRECT/150.138.176.244 -

可以看到,是通过代理服务器的转发来访问的目标网站。

代理服务器鉴权

上面的代理服务器如果是在公网上提供服务的,那么所有人都能使用这个代理服务。如果我们想加入鉴权机制对这个进行限制,则需要增加其他配置。这里我们采用用户名和密码的鉴权方式,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用 apache 的密码工具生成用户密码,如果没有的话需要先安装 httpd 软件

yum install httpd

然后生成密码。

[root@localhost ~]# htpasswd -c /etc/squid/passwd youname
New password: 
Re-type new password: 
Adding password for user youname

如果没有 htpasswd 命令,则安装 apache

yum install -y httpd

在 http_access deny all 语句之前,加入如下的配置内容

cache_dir ufs /var/spool/squid 100 16 256
cache_mem 128 MB
maximum_object_size 128 MB
cache_dir ufs /var/spool/squid 100 16 256

auth_param basic program /usr/lib64/squid/basic_ncsa_auth /etc/squid/passwd
auth_param basic children 5
auth_param basic realm your message
auth_param basic credentialsttl 5 hours
acl ncsa_users proxy_auth REQUIRED
http_access allow ncsa_users

然后重启

centos7下rsync+crontab定期同步备份

最近需求想定期备份内部重要的服务器数据到存储里面,顺便做个笔记

以前整过一个win下的cwrsync(客户端)+rsync(服务端:存储)的bat脚本

这次整一个Linux下的脚本sh,执行定期自动备份数据

  • 客户端:192.168.0.100(rsync-Linux)

  • 服务端:192.168.0.252(存储)

rsync简介

rsync是linux系统下的数据镜像备份工具。使用快速增量备份工具Remote Sync可以远程同步,支持本地复制,或者与其他SSH、rsync主机同步。

1.服务端配置

rsync的服务端主要是群辉的存储,所以直接有界面式的配置,所以这边就不详细讲解,如下图:

未分类

2.客户端配置

创建密码文件,/etc/rsyncd/rsyncd.pass,并修改为 600 权限

[root@localhost ~]# mkdir rsyncd
[root@localhost ~]# vim /rsyncd/rsyncd.pass
[root@localhost ~]# chmod 600 /rsyncd/rsyncd.pass

▲说明:/rsyncd/rsyncd.pass其内密码需要和服务端内/etc/rsyncd/rsyncd.pass或存储rsync指定用户的密码保持一致

客户端向服务端传输文件,如果是 873 端口,可以把 –port 去掉

rsync -arvz --progress /data [email protected]::log --password-file=/rsyncd/rsyncd.pass

若有需要也可以从服务端拉取文件,需要把服务器的 /etc/rsyncd/rsyncd.conf 中的 write only = yes 给去掉

#拉取整个目录
rsync -arvz --progress --password-file=/rsyncd/rsyncd.pass --port=873 [email protected]::log /var/log
#拉取单个文件
rsync -arvz --progress --password-file=/rsyncd/rsyncd.pass --port=873 [email protected]::log/a.log /var/log

rsync服务端配置参数:

全局参数

在文件中[module]之前的所有参数都是全局参数,当然也可以在全局参数部分定义模块参数,这时候该参数的值就是所有模块的默认值。

port
指定后台程序使用的端口号,默认为873。

motd file
"motd file"参数用来指定一个消息文件,当客户连接服务器时该文件的内容显示给客户,默认是没有motd文件的。

log file
"log file"指定rsync的日志文件,而不将日志发送给syslog。比如可指定为“/var/log/rsyncd.log”。

pid file
指定rsync的pid文件,通常指定为“/var/run/rsyncd.pid”。

syslog facility
指定rsync发送日志消息给syslog时的消息级别,常见的消息级别是:uth, authpriv, cron, daemon, ftp, kern, lpr, mail, news, security, sys-log, user, uucp, local0, local1, local2, local3,local4, local5, local6和local7。默认值是daemon。

模块参数
主要是定义服务器哪个目录要被同步。其格式必须为“[module]”形式,这个名字就是在rsync 客户端看到的名字,其实有点象Samba服务器提供的共享名。而服务器真正同步的数据是通过 path 来指定的。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指定多个模块,模块中可以定义以下参数:

comment
给模块指定一个描述,该描述连同模块名在客户连接得到模块列表时显示给客户。默认没有描述定义。

path
指定该模块的供备份的目录树路径,该参数是必须指定的。

use chroot
如 果"use chroot"指定为true,那么rsync在传输文件以前首先chroot到path参数所指定的目录下。这样做的原因是实现额外的安全防护,但是缺 点是需要以roots权限,并且不能备份指向外部的符号连接所指向的目录文件。默认情况下chroot值为true。

uid
该选项指定当该模块传输文件时守护进程应该具有的uid,配合gid选项使用可以确定哪些可以访问怎么样的文件权限,默认值是"nobody"。

gid
该选项指定当该模块传输文件时守护进程应该具有的gid。默认值为"nobody"。

max connections
指定该模块的最大并发连接数量以保护服务器,超过限制的连接请求将被告知随后再试。默认值是0,也就是没有限制。

list
该选项设定当客户请求可以使用的模块列表时,该模块是否应该被列出。如果设置该选项为false,可以创建隐藏的模块。默认值是true。

read only
该选项设定是否允许客户上载文件。如果为true那么任何上载请求都会失败,如果为false并且服务器目录读写权限允许那么上载是允许的。默认值为true。

exclude
用来指定多个由空格隔开的多个文件或目录(相对路径),并将其添加到exclude列表中。这等同于在客户端命令中使用--exclude来指定模式,一个 模块只能指定一个exclude选项。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该选项有一定的安全性问题,客户很有可能绕过exclude列表,如果希望确保特定的文件不能 被访问,那就最好结合uid/gid选项一起使用。

exclude from
指定一个包含exclude模式的定义的文件名,服务器从该文件中读取exclude列表定义。

include
用来指定不排除符合要求的文件或目录。这等同于在客户端命令中使用--include来指定模式,结合include和exclude可以定义复杂的exclude/include规则。

include from
指定一个包含include模式的定义的文件名,服务器从该文件中读取include列表定义。

auth users
该选项指定由空格或逗号分隔的用户名列表,只有这些用户才允许连接该模块。这里的用户和系统用户没有任何关系。如果"auth users"被设置,那么客户端发出对该模块的连接请求以后会被rsync请求challenged进行验证身份这里使用的 challenge/response认证协议。用户的名和密码以明文方式存放在"secrets file"选项指定的文件中。默认情况下无需密码就可以连接模块(也就是匿名方式)。

secrets file
该选项指定一个包含定义用户名:密码对的文件。只有在"auth users"被定义时,该文件才有作用。文件每行包含一个username:passwd对。一般来说密码最好不要超过8个字符。没有默认的 secures file名,需要限式指定一个(例如:/etc/rsyncd.passwd)。注意:该文件的权限一定要是600,否则客户端将不能连接服务器。

strict modes
该选项指定是否监测密码文件的权限,如果该选项值为true那么密码文件只能被rsync服务器运行身份的用户访问,其他任何用户不可以访问该文件。默认值为true。

hosts allow
该选项指定哪些IP的客户允许连接该模块。客户模式定义可以是以下形式:
单个IP地址,例如:192.167.0.1
整个网段,例如:192.168.0.0/24,也可以是192.168.0.0/255.255.255.0
多个IP或网段需要用空格隔开,“*”则表示所有,默认是允许所有主机连接。

hosts deny
指定不允许连接rsync服务器的机器,可以使用hosts allow的定义方式来进行定义。默认是没有hosts deny定义。

ignore errors
指定rsyncd在判断是否运行传输时的删除操作时忽略server上的IO错误,一般来说rsync在出现IO错误时将将跳过--delete操作,以防止因为暂时的资源不足或其它IO错误导致的严重问题。

ignore nonreadable
指定rysnc服务器完全忽略那些用户没有访问权限的文件。这对于在需要备份的目录中有些文件是不应该被备份者得到的情况是有意义的。

lock file
指定支持max connections参数的锁文件,默认值是/var/run/rsyncd.lock。

transfer logging
使rsync服务器使用ftp格式的文件来记录下载和上载操作在自己单独的日志中。

log format
通过该选项用户在使用transfer logging可以自己定制日志文件的字段。其格式是一个包含格式定义符的字符串,可以使用的格式定义符如下所示:
%h 远程主机名
%a 远程IP地址
%l 文件长度字符数
%p 该次rsync会话的进程id
%o 操作类型:"send"或"recv"
%f 文件名
%P 模块路径
%m 模块名
%t 当前时间
%u 认证的用户名(匿名时是null)
%b 实际传输的字节数
%c 当发送文件时,该字段记录该文件的校验码
默认log格式为:"%o %h [%a] %m (%u) %f %l",一般来说,在每行的头上会添加"%t [%p] "。在源代码中同时发布有一个叫rsyncstats的perl脚本程序来统计这种格式的日志文件。

timeout
通过该选项可以覆盖客户指定的IP超时时间。通过该选项可以确保rsync服务器不会永远等待一个崩溃的客户端。超时单位为秒钟,0表示没有超时定义,这也是默认值。对于匿名rsync服务器来说,一个理想的数字是600。

refuse options
通过该选项可以定义一些不允许客户对该模块使用的命令参数列表。这里必须使用命令全名,而不能是简称。但发生拒绝某个命令的情况时服务器将报告错误信息然后退出。如果要防止使用压缩,应该是:"dont compress = *"。

dont compress
用来指定那些不进行压缩处理再传输的文件,默认值是*.gz *.tgz *.zip *.z *.rpm *.deb *.iso *.bz2 *.tbz

rsync常用命令:

-v, --verbose 详细模式输出
 -q, --quiet 精简输出模式
 -c, --checksum 打开校验开关,强制对文件传输进行校验
 -a, --archive 归档模式,表示以递归方式传输文件,并保持所有文件属性,等于-rlptgoD
 -r, --recursive 对子目录以递归模式处理
 -R, --relative 使用相对路径信息
 -b, --backup 创建备份,也就是对于目的已经存在有同样的文件名时,将老的文件重新命名为~filename。可以使用--suffix选项来指定不同的备份文件前缀。
 --backup-dir 将备份文件(如~filename)存放在在目录下。
 -suffix=SUFFIX 定义备份文件前缀
 -u, --update 仅仅进行更新,也就是跳过所有已经存在于DST,并且文件时间晚于要备份的文件。(不覆盖更新的文件)
 -l, --links 保留软链结
 -L, --copy-links 想对待常规文件一样处理软链结
 --copy-unsafe-links 仅仅拷贝指向SRC路径目录树以外的链结
 --safe-links 忽略指向SRC路径目录树以外的链结
 -H, --hard-links 保留硬链结
 -p, --perms 保持文件权限
 -o, --owner 保持文件属主信息
 -g, --group 保持文件属组信息
 -D, --devices 保持设备文件信息
 -t, --times 保持文件时间信息
 -S, --sparse 对稀疏文件进行特殊处理以节省DST的空间
 -n, --dry-run现实哪些文件将被传输
 -W, --whole-file 拷贝文件,不进行增量检测
 -x, --one-file-system 不要跨越文件系统边界
 -B, --block-size=SIZE 检验算法使用的块尺寸,默认是700字节
 -e, --rsh=COMMAND 指定使用rsh、ssh方式进行数据同步
 --rsync-path=PATH 指定远程服务器上的rsync命令所在路径信息
 -C, --cvs-exclude 使用和CVS一样的方法自动忽略文件,用来排除那些不希望传输的文件
 --existing 仅仅更新那些已经存在于DST的文件,而不备份那些新创建的文件
 --delete 删除那些DST中SRC没有的文件
 --delete-excluded 同样删除接收端那些被该选项指定排除的文件
 --delete-after 传输结束以后再删除
 --ignore-errors 及时出现IO错误也进行删除
 --max-delete=NUM 最多删除NUM个文件
 --partial 保留那些因故没有完全传输的文件,以是加快随后的再次传输
 --force 强制删除目录,即使不为空
 --numeric-ids 不将数字的用户和组ID匹配为用户名和组名
 --timeout=TIME IP超时时间,单位为秒
 -I, --ignore-times 不跳过那些有同样的时间和长度的文件
 --size-only 当决定是否要备份文件时,仅仅察看文件大小而不考虑文件时间
 --modify-window=NUM 决定文件是否时间相同时使用的时间戳窗口,默认为0
 -T --temp-dir=DIR 在DIR中创建临时文件
 --compare-dest=DIR 同样比较DIR中的文件来决定是否需要备份
 -P 等同于 --partial
 --progress 显示备份过程
 -z, --compress 对备份的文件在传输时进行压缩处理
 --exclude=PATTERN 指定排除不需要传输的文件模式
 --include=PATTERN 指定不排除而需要传输的文件模式
 --exclude-from=FILE 排除FILE中指定模式的文件
 --include-from=FILE 不排除FILE指定模式匹配的文件
 --version 打印版本信息
 --address 绑定到特定的地址
 --config=FILE 指定其他的配置文件,不使用默认的rsyncd.conf文件
 --port=PORT 指定其他的rsync服务端口
 --blocking-io 对远程shell使用阻塞IO
 -stats 给出某些文件的传输状态
 --progress 在传输时现实传输过程
 --log-format=formAT 指定日志文件格式
 --password-file=FILE 从FILE中得到密码
 --bwlimit=KBPS 限制I/O带宽,KBytes per second
 -h, --help 显示帮助信息

crontab简介

crond是linux下用来周期性的执行某种任务或等待处理某些事件的一个守护进程,与windows下的计划任务类似,当安装完成操作系统后,默认会安装此服务工具,并且会自动启动crond进程,crond进程每分钟会定期检查是否有要执行的任务,如果有要执行的任务,则自动执行该任务。
Linux下的任务调度分为两类:系统任务调度和用户任务调度。
系统任务调度:系统周期性所要执行的工作,比如写缓存数据到硬盘、日志清理等。在/etc目录下有一个crontab文件,这个就是系统任务调度的配置文件。
/etc/crontab文件包括下面几行:

[root@localhost ~]# cat /etc/crontab
SHELL=/bin/bash
PATH=/sbin:/bin:/usr/sbin:/usr/bin
MAILTO=""HOME=/

# run-parts
51 * * * * root run-parts /etc/cron.hourly
24 7 * * * root run-parts /etc/cron.daily
22 4 * * 0 root run-parts /etc/cron.weekly
42 4 1 * * root run-parts /etc/cron.monthly

前四行是用来配置crond任务运行的环境变量,第一行SHELL变量指定了系统要使用哪个shell,这里是bash,第二行PATH变量指定了系统执行命令的路径,第三行MAILTO变量指定了crond的任务执行信息将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root用户,如果MAILTO变量的值为空,则表示不发送任务执行信息给用户,第四行的HOME变量指定了在执行命令或者脚本时使用的主目录。

用户任务调度:用户定期要执行的工作,比如用户数据备份、定时邮件提醒等。用户可以使用 crontab 工具来定制自己的计划任务。所有用户定义的crontab 文件都被保存在 /var/spool/cron目录中。其文件名与用户名一致。

crontab文件的含义

用户所建立的crontab文件中,每一行都代表一项任务,每行的每个字段代表一项设置,它的格式共分为六个字段,前五段是时间设定段,第六段是要执行的命令段,格式如下:

minute   hour   day   month   week   command

其中:

  • minute: 表示分钟,可以是从0到59之间的任何整数。

  • hour:表示小时,可以是从0到23之间的任何整数。

  • day:表示日期,可以是从1到31之间的任何整数。

  • month:表示月份,可以是从1到12之间的任何整数。

  • week:表示星期几,可以是从0到7之间的任何整数,这里的0或7代表星期日。

  • command:要执行的命令,可以是系统命令,也可以是自己编写的脚本文件。

未分类

在以上各个字段中,还可以使用以下特殊字符:

  • 星号(*):代表所有可能的值,例如month字段如果是星号,则表示在满足其它字段的制约条件后每月都执行该命令操作。

  • 逗号(,):可以用逗号隔开的值指定一个列表范围,例如,“1,2,5,7,8,9”

  • 中杠(-):可以用整数之间的中杠表示一个整数范围,例如“2-6”表示“2,3,4,5,6”

  • 正斜线(/):可以用正斜线指定时间的间隔频率,例如“0-23/2”表示每两小时执行一次。同时正斜线可以和星号一起使用,例如*/10,如果用在minute字段,表示每十分钟执行一次。

crontab常用命令

1.列出crontab文件

为了列出crontab文件,可以用:

[root@localhost ~]# crontab -l
0,15,30,45,18-06 * * * /bin/echo `date` > dev/tty

你将会看到和上面类似的内容。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在$HOME目录中对crontab文件做一备份:

[root@localhost ~]# crontab -l > $HOME/mycron

这样,一旦不小心误删了crontab文件,可以用上一节所讲述的方法迅速恢复。

2.编辑crontab文件

如果希望添加、删除或编辑crontab文件中的条目,而编辑环境变量又设置为v i,那么就可以用vi来编辑crontab文件,相应的命令为:

[root@localhost ~]# crontab -e

可以像使用vi编辑其他任何文件那样修改crontab文件并退出。如果修改了某些条目或添加了新的条目,那么在保存该文件时, c r o n会对其进行必要的完整性检查。如果其中的某个域出现了超出允许范围的值,它会提示你。

我们在编辑crontab文件时,没准会加入新的条目。例如,加入下面的一条:

# DT:delete core files,at 3.30am on 1,7,14,21,26,26 days of each month(注释说明)

 30 3 1,7,14,21,26 * * /bin/find -name "core' -exec rm {} ;

现在保存并退出。最好在crontab文件的每一个条目之上加入一条注释,这样就可以知道它的功能、运行时间,更为重要的是,知道这是哪位用户的作业。

现在让我们使用前面讲过的crontab -l命令列出它的全部信息:

[root@localhost ~]# crontab -l 
 # (crondave installed on Tue May 4 13:07:43 1999)
 # DT:ech the date to the console every 30 minites
 0,15,30,45 18-06 * * * /bin/echo `date` > /dev/tty1
 # DT:delete core files,at 3.30am on 1,7,14,21,26,26 days of each month
 30 3 1,7,14,21,26 * * /bin/find -name "core' -exec rm {} ;

3.删除crontab文件

要删除crontab文件,可以用:

[root@localhost ~]# crontab -r

crontab使用实例

实例1:每1分钟执行一次command

命令:

* * * * * command

实例2:每星期日的晚上00 : 00执行rsync-sh脚本

命令:

[root@localhost ~]# crontab -e
# DT:Execute rsync-sh script every Sunday at 00: 00(注释说明)
0 0 * * 7 sh /root/rsyncd/rsync-gitbak.sh

rsync客户端自动与rsync服务器端同步

首先,我们来做一个shell脚本

[root@localhost rsyncd]# vim rsyncd.sh
#!/bin/bash
rsync -arvz --progress /data [email protected]::log --password-file=/rsyncd/rsyncd.pass

命令:crontab -e来编辑加入计划任务

[root@localhost ~]# crontab -e
# DT:Execute rsync-sh script every Sunday at 00: 00(注释说明)
0 0 * * 7 sh /root/rsyncd/rsyncd.sh

使用crontab -l查看加入的计划任务

[root@localhost ~]# crontab -l
0 0 * * 7 sh /root/rsyncd/rsyncd.sh

注意:

  1. 当程式在你所指定的时间执行后,系统会寄一封信给你,显示该程式执行的内容,若是你不希望收到这样的信,请在每一行空一格之后加上 > /dev/null 2>&1 即可。

  2. %在crontab中被认为是newline,要用来escape才行。比如crontab执行行中,如果有”date +%Y%m%d”,必须替换为:”date +%Y%m%d”

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在Windows上面编辑了sh脚本上传到Linux上面,执行报错:

bad interpreter: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vim rsyncd.sh用命令:set ff?查看是doc还是unix格式,如果是dos格式,用命令:set ff=unix转化为unix格式

CentOS 7中搭建NFS文件共享存储服务的完整步骤

如果仅仅只是希望搭建一个linux之间进行文件共享的服务器,而不是所有异构的系统之间共享的话,nfs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下面这篇文章主要给大家介绍了关于在CentOS 7中搭建NFS文件共享存储服务的完整步骤,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下

前言

NFS(Network File System)意为网络文件系统,它最大的功能就是可以通过网络,让不同的机器不同的操作系统可以共享彼此的文件。简单的讲就是可以挂载远程主机的共享目录到本地,就像操作本地磁盘一样,非常方便的操作远程文件。

本文将给大家讲解如何在CentOS7上安装和配置NFS服务器。

下面话不多说了,来一起看看详细的介绍吧

准备

我们需要两台CentOS7机器,我们用虚拟机做测试,分别做NFS服务器和客户端,配置如下:

  • NFS服务器ip:192.168.11.31

  • 客户端ip:192.168.11.34

我们要实现的目标是:在NFS服务器上共享一个目录,在客户端上可以直接操作NFS服务器上的这个共享目录下的文件。

NFS服务器配置

1.安装NFS服务

首先使用yum安装nfs服务:

yum -y install rpcbind nfs-utils

2.创建共享目录

在服务器上创建共享目录,并设置权限。

mkdir /data/share/
chmod 755 -R /data/share/

3.配置NFS

nfs的配置文件是 /etc/exports ,在配置文件中加入一行:

/data/share/ 192.168.11.34(rw,no_root_squash,no_all_squash,sync)

这行代码的意思是把共享目录/data/share/共享给192.168.11.34这个客户端ip,后面括号里的内容是权限参数,其中:

  • rw 表示设置目录可读写。

  • sync 表示数据会同步写入到内存和硬盘中,相反 rsync 表示数据会先暂存于内存中,而非直接写入到硬盘中。

  • no_root_squash NFS客户端连接服务端时如果使用的是root的话,那么对服务端分享的目录来说,也拥有root权限。

  • no_all_squash 不论NFS客户端连接服务端时使用什么用户,对服务端分享的目录来说都不会拥有匿名用户权限。

如果有多个共享目录配置,则使用多行,一行一个配置。保存好配置文件后,需要执行以下命令使配置立即生效:

exportfs -r

4.设置防火墙

如果你的系统没有开启防火墙,那么该步骤可以省略。

NFS的防火墙特别难搞,因为除了固定的port111、2049外,还有其他服务如rpc.mounted等开启的不固定的端口,这样对防火墙来说就比较麻烦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设置NFS服务的端口配置文件。

修改/etc/sysconfig/nfs文件,将下列内容的注释去掉,如果没有则添加:

RQUOTAD_PORT=1001
LOCKD_TCPPORT=30001
LOCKD_UDPPORT=30002
MOUNTD_PORT=1002

保存好后,将端口加入到防火墙允许策略中。执行:

firewall-cmd --zone=public --add-port=111/tcp --add-port=111/udp --add-port=2049/tcp --add-port=2049/udp --add-port=1001/tcp --add-port=1001/udp --add-port=1002/tcp --add-port=1002/udp --add-port=30001/tcp --add-port=30002/udp --permanent
firewall-cmd --reload

5.启动服务

按顺序启动rpcbind和nfs服务:

systemctl start rpcbind
systemctl start nfs

加入开机启动:

systemctl enable rpcbind 
systemctl enable nfs

nfs服务启动后,可以使用命令 rpcinfo -p 查看端口是否生效。

服务器的后,我们可以使用 showmount 命令来查看服务端(本机)是否可连接:

[root@localhost ~]# showmount -e localhost
Export list for localhost:
/data/share 192.168.11.34

出现上面结果表明NFS服务端配置正常。

客户端配置

1.安装rpcbind服务

客户端只需要安装rpcbind服务即可,无需安装nfs或开启nfs服务。

yum -y install rpcbind

2.挂载远程nfs文件系统

查看服务端已共享的目录:

[root@localhost ~]# showmount -e 192.168.11.31
Export list for 192.168.11.31:
/data/share 192.168.11.34

建立挂载目录,执行挂载命令:

mkdir -p /mnt/share
mount -t nfs 192.168.11.34:/data/share /mnt/share/ -o nolock,nfsvers=3,vers=3

如果不加 -onolock,nfsvers=3 则在挂载目录下的文件属主和组都是nobody,如果指定nfsvers=3则显示root。

如果要解除挂载,可执行命令:

umount /mnt/share

3.开机自动挂载

如果按本文上面的部分配置好,NFS即部署好了,但是如果你重启客户端系统,发现不能随机器一起挂载,需要再次手动操作挂载,这样操作比较麻烦,因此我们需要设置开机自动挂载。我们不要把挂载项写到/etc/fstab文件中,因为开机时先挂载本机磁盘再启动网络,而NFS是需要网络启动后才能挂载的,所以我们把挂载命令写入到/etc/rc.d/rc.local文件中即可。

[root@localhost ~]# vim /etc/rc.d/rc.local
#在文件最后添加一行:
mount -t nfs 192.168.11.34:/data/share /mnt/share/ -o nolock,nfsvers=3,vers=3

保存并重启机器看看。

测试验证

查看挂载结果,在客户端输入 df -h

文件系统    容量 已用 可用 已用% 挂载点
/dev/mapper/centos-root   18G 5.0G 13G 29% /
devtmpfs      904M  0 904M 0% /dev
tmpfs       916M  0 916M 0% /dev/shm
tmpfs       916M 9.3M 906M 2% /run
tmpfs       916M  0 916M 0% /sys/fs/cgroup
/dev/sda1      497M 164M 334M 33% /boot
tmpfs       184M  0 184M 0% /run/user/0
192.168.11.31:/data/share  18G 1.7G 16G 10% /mnt/share

看到最后一行了没,说明已经挂载成功了。接下来就可以在客户端上进入目录/mnt/share下,新建/删除文件,然后在服务端的目录/data/share查看是不是有效果了,同样反过来在服务端操作在客户端对应的目录下看效果。

总结

以上就是这篇文章的全部内容了,希望本文的内容对大家的学习或者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学习价值,如果有疑问大家可以留言交流,谢谢大家对脚本之家的支持。

CentOS7下安装memcached服务

首先下载memcached

wget http://www.memcached.org/files/memcached-1.5.9.tar.gz

安装前需要先安装libevent

yum -y install libevent libevent-devel
#解压
tar zxvf memcached-1.5.9.tar.gz
#进入目录
cd memcached-1.5.9
#配置
./configure --prefix=/usr/local/memcached --prefix=/usr/local/memcached/
#编译
make
#安装
make install
#启动memcached
/usr/local/memcached/bin/memcached -m 10 -u root &

注:-m 内存(单位为M) -u 用户 另外还可以有其他参数-l 主机IP -p 端口

如需设置开机自启动可以按如下方式编辑文件,然后加入启动命令

vi /etc/rc.d/rc.local

注:可能需要赋予rc.local文件可执行权限才可以开机执行

Centos 7安装Nginx+PHP+MariaDB环境搭建WordPress博客

WordPress是一个免费的开源项目,是使用PHP语言开发的博客平台,用户可以在支持PHP和MySQL数据库的服务器上架设属于自己的网站。也可以把 WordPress当作一个内容管理系统(CMS)来使用,国内外有不少的知名网站建设都是基于WordPress程序,WordPress有许多第三方开发的免费模板和免费插件,安装方式简单易用,相信很多人的第一个站点都是基于WordPress建的。访问官网https://wordpress.org/

在安装ShadowsocksR服务之前希望先对服务器做基本安全配置(非强制) 跳转链接https://www.gyuryong.com/index.php/archives/18/

运行环境搭建

WordPress基于PHP开发的,相信是大家最熟悉也是最容易部署的Web项目了。环境准备:lnmp(linux+nginx+mysql+php)或者lamp(linux+apache+mysql+php),大同小异,本文推荐使用nginx作为Web服务器。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先关闭防火墙和selinux。

1.安装nginx

安装nginx,默认情况Centos7中无Nginx的源,可以如下执行命令添加源,Centos其他版本或者RHEL查看官方教程(教程链接https://www.nginx.com/resources/wiki/start/topics/tutorials/install/):

vi /etc/yum.repos.d/nginx.repo

写入

[nginx]
name=nginx repo
baseurl=http://nginx.org/packages/centos/7/$basearch/
gpgcheck=0
enabled=1

安装nginx:

yum install nginx -y

2.安装php和mariadb

yum install php-fpm php-mysql mariadb-server unzip

3.修改配置文件

修改/etc/nginx/conf.d/default.conf中下面两断内容:

vi /etc/nginx/conf.d/default.conf

更改前:

location / {
    root   /usr/share/nginx/html;
    index  index.html index.htm;
}

更改后:

    root   /usr/share/nginx/html;
    index  index.html index.htm index.php;
location / {
    try_files $uri $uri/ /index.php$is_args$args;
}

更改前:

#location ~ .php$ {
#    root           html;
#    fastcgi_pass   127.0.0.1:9000;
#    fastcgi_index  index.php;
#    fastcgi_param  SCRIPT_FILENAME  /scripts$fastcgi_script_name;
#    include        fastcgi_params;
#}

更改后:

location ~ .php$ {
    fastcgi_pass   127.0.0.1:9000;
    fastcgi_index  index.php;
    fastcgi_param  SCRIPT_FILENAME  $request_filename;
    include        fastcgi_params;
}

修改/etc/php-fpm.d/www.conf配置:

vi /etc/php-fpm.d/www.conf

user = apache改为user = nginx,将group = apache改为group = nginx

4.开启服务

systemctl start nginx.service
systemctl start mariadb.service
systemctl start php-fpm.service

5.设置开机自启

systemctl enable nginx mariadb php-fpm

安装WorePress

1.移除/usr/share/nginx/html内所有文件:

cd /usr/share/nginx/html
rm 50x.html index.html

2.下载WordPress并解压,到官网复制最新版链接(跳转链接https://cn.wordpress.org/download/):

yum install wget -y
wget https://cn.wordpress.org/wordpress-4.9.4-zh_CN.zip
unzip wordpress-4.9.4-zh_CN.zip

3.将Web文件移动到根目录并删除没用文件夹:

mv wordpress/* .
rmdir wordpress
rm wordpress-4.9.4-zh_CN.zip

4.权限设置

chown nginx.nginx -R .

5.创建数据库wordpress:

mysql
create database wordpress;
exit

接下来输入你的ip地址就可以安装WordPress了!

CentOS 7.x yum 方式安装 MariaDB(MySQL)

MariaDB 是 MySQL 的一个分支,采用 GPL 授权许可证,目前主要由开源社区在维护。MariaDB的目的是完全兼容MySQL,包括 API 和命令行,是之能轻松成为 MySQL 的替代品。

通过 yum 方式安装 MariaDB 非常简单,执行如下命令即可。

# yum install mariadb-server mariadb
# rpm -q mariadb mariadb-server
mariadb-5.5.56-2.el7.x86_64
mariadb-server-5.5.56-2.el7.x86_64

安装完成后,将 MariaDB 设置为开机启动,操作如下:

# systemctl enable mariadb

输出类似如下:

Created symlink from /etc/systemd/system/multi-user.target.wants/mariadb.service to /usr/lib/systemd/system/mariadb.service.

接着,启动 MariaDB,执行如下命令:

# systemctl start mariadb

最后,登录 MariaDB,执行如下命令:

# mysql -uroot -p
Enter password:
Welcome to the MariaDB monitor.  Commands end with ; or g.
Your MariaDB connection id is 2
Server version: 5.5.56-MariaDB MariaDB Server

Copyright (c) 2000, 2017, Oracle, MariaDB Corporation Ab and others.

Type 'help;' or 'h' for help. Type 'c' to clear the current input statement.

MariaDB [(none)]>

从这里可以看到,在 MariaDB 中,默认的登录方式跟 MySQL 数据库一样,root 密码默认为空。
对 MariaDB 服务进行管理,可以通过 systemctl 命令实现。例如:

关闭 MariaDB 

# systemctl stop mariadb

重启 MariaDB 

# systemctl restart  mariadb

检查 MariaDB 服务运行状态

# systemctl status  mariadb

MariaDB 通过内置的安全脚本可实现对数据库的安全保护,执行“/usr/bin/mysql_secure_installation”命令,加固 MariaDB 数据库,操作过程如下:

# mysql_secure_installation

NOTE: RUNNING ALL PARTS OF THIS SCRIPT IS RECOMMENDED FOR ALL MariaDB
      SERVERS IN PRODUCTION USE!  PLEASE READ EACH STEP CAREFULLY!

In order to log into MariaDB to secure it, we'll need the current
password for the root user.  If you've just installed MariaDB, and
you haven't set the root password yet, the password will be blank,
so you should just press enter here.

Enter current password for root (enter for none):  // 这里输入目前 MariaDB 数据库的 root 密码,默认为空
OK, successfully used password, moving on...

Setting the root password ensures that nobody can log into the MariaDB
root user without the proper authorisation.

Set root password? [Y/n] y      // 这里询问是否是之 root 密码,输入 y  给 root 用户设置一个新密码
New password:
Re-enter new password:
Password updated successfully!
Reloading privilege tables..
 ... Success!


By default, a MariaDB installation has an anonymous user, allowing anyone
to log into MariaDB without having to have a user account created for
them.  This is intended only for testing, and to make the installation
go a bit smoother.  You should remove them before moving into a
production environment.

Remove anonymous users? [Y/n] y  //这里询问是否删除 anonymous 用户,输入 "Y" 
 ... Success!

Normally, root should only be allowed to connect from 'localhost'.  This
ensures that someone cannot guess at the root password from the network.

Disallow root login remotely? [Y/n] y   // 这里询问是否关闭 root 用户远程登录权限 输入 "Y"
 ... Success!

By default, MariaDB comes with a database named 'test' that anyone can
access.  This is also intended only for testing, and should be removed
before moving into a production environment.

Remove test database and access to it? [Y/n] y  // 这里询问是否删除测试数据库及其权限 输入 "Y"
 - Dropping test database...
 ... Success!
 - Removing privileges on test database...
 ... Success!

Reloading the privilege tables will ensure that all changes made so far
will take effect immediately.

Reload privilege tables now? [Y/n] y   // 这里询问是否重新载入授权表 输入 "Y"
 ... Success!

Cleaning up...

All done!  If you've completed all of the above steps, your MariaDB
installation should now be secure.

Thanks for using MariaDB!

至此,MariaDB 数据库安转完成了。

CentOS7 平滑升级 MariaDB 5.5 到 10.x 新版本实践

1. 前言

自从 CentOS 7 开始,自带的数据库就变成 MariaDB 了,yum 安装之后的默认版本是 5.5,但是这个数据版本已经比较老了,无论是安装全新的 Percona 还是升级 MariaDB 第一步始终是不要忘记备份。

2. 备份数据库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备份,备份,备份

# 备份数据库,如果升级顺利是不要实施备份还原的 
mysqldump -u root -p --all-databases > alldb.sql
# 如果想保留自己的 my.cof 配置,则备份一下这个文件 
cp /etc/my.cnf /etc/my.cnf.bak
# 停止数据库运行 
systemctl stop mariadb
# 卸载 MariaDB 老版本 
yum remove mariadb mariadb-server

3. 添加 MariaDB Yum 库

建议使用 MariaDB 官方推荐的 stable 稳定版,

https://downloads.mariadb.org/mariadb/
http://yum.mariadb.org/

# 添加 MariaDB 官方源 
vi /etc/yum.repos.d/MariaDB.repo

# MariaDB 10.3 CentOS repository list
# http://downloads.mariadb.org/mariadb/repositories/
[mariadb]
name = MariaDB
baseurl = http://yum.mariadb.org/10.3/centos7-amd64
gpgkey=https://yum.mariadb.org/RPM-GPG-KEY-MariaDB
gpgcheck=1

# 清除 yum 缓存 
yum clean all 
yum makecache

4. 升级已有数据库

# 安装 MariaDB 新版本 
yum install mariadb mariadb-server

# 启动新版 MariaDB
systemctl start mariadb

# 升级已有数据库 
mysql_upgrade -uroot -p 

[root@sg-gop-10-71-12-89 tmp]# mysql_upgrade -uroot -p
Enter password:
Phase 1/7: Checking and upgrading mysql database
Processing databases
mysql
mysql.columns_priv                                 OK
mysql.db                                           OK
mysql.event                                        OK
mysql.func                                         OK
mysql.help_category                                OK
mysql.help_keyword                                 OK
mysql.help_relation                                OK
mysql.help_topic                                   OK
mysql.host                                         OK
mysql.ndb_binlog_index                             OK
mysql.plugin                                       OK
mysql.proc                                         OK
mysql.procs_priv                                   OK
mysql.proxies_priv                                 OK
mysql.servers                                      OK
mysql.tables_priv                                  OK
mysql.time_zone                                    OK
mysql.time_zone_leap_second                        OK
mysql.time_zone_name                               OK
mysql.time_zone_transition                         OK
mysql.time_zone_transition_type                    OK
mysql.user                                         OK
Upgrading from a version before MariaDB-10.1
Phase 2/7: Installing used storage engines
Checking for tables with unknown storage engine
Phase 3/7: Fixing views
Phase 4/7: Running 'mysql_fix_privilege_tables'
Phase 5/7: Fixing table and database names
Phase 6/7: Checking and upgrading tables
Processing databases
information_schema
performance_schema
zabbix
zabbix.acknowledges                                OK
zabbix.actions                                     OK
zabbix.alerts                                      OK
zabbix.application_discovery                       OK
zabbix.application_prototype                       OK
zabbix.application_template                        OK
zabbix.applications                                OK
zabbix.auditlog                                    OK
zabbix.auditlog_details                            OK
zabbix.autoreg_host                                OK
zabbix.conditions                                  OK
zabbix.config                                      OK
zabbix.corr_condition                              OK
zabbix.corr_condition_group                        OK
zabbix.corr_condition_tag                          OK
zabbix.corr_condition_tagpair                      OK
zabbix.corr_condition_tagvalue                     OK
zabbix.corr_operation                              OK
zabbix.correlation                                 OK
zabbix.dashboard                                   OK
zabbix.dashboard_user                              OK
zabbix.dashboard_usrgrp                            OK
zabbix.dbversion                                   OK
zabbix.dchecks                                     OK
zabbix.dhosts                                      OK
zabbix.drules                                      OK
zabbix.dservices                                   OK
zabbix.escalations                                 OK
zabbix.event_recovery                              OK
zabbix.event_suppress                              OK
zabbix.event_tag                                   OK
zabbix.events                                      OK
zabbix.expressions                                 OK
zabbix.functions                                   OK
zabbix.globalmacro                                 OK
zabbix.globalvars                                  OK
zabbix.graph_discovery                             OK
zabbix.graph_theme                                 OK
zabbix.graphs                                      OK
zabbix.graphs_items                                OK
zabbix.group_discovery                             OK
zabbix.group_prototype                             OK
zabbix.history                                     OK
zabbix.history_log                                 OK
zabbix.history_str                                 OK
zabbix.history_text                                OK
zabbix.history_uint                                OK
zabbix.host_discovery                              OK
zabbix.host_inventory                              OK
zabbix.hostmacro                                   OK
zabbix.hosts                                       OK
zabbix.hosts_groups                                OK
zabbix.hosts_templates                             OK
zabbix.housekeeper                                 OK
zabbix.hstgrp                                      OK
zabbix.httpstep                                    OK
zabbix.httpstep_field                              OK
zabbix.httpstepitem                                OK
zabbix.httptest                                    OK
zabbix.httptest_field                              OK
zabbix.httptestitem                                OK
zabbix.icon_map                                    OK
zabbix.icon_mapping                                OK
zabbix.ids                                         OK
zabbix.images                                      OK
zabbix.interface                                   OK
zabbix.interface_discovery                         OK
zabbix.item_application_prototype                  OK
zabbix.item_condition                              OK
zabbix.item_discovery                              OK
zabbix.item_preproc                                OK
zabbix.items                                       OK
zabbix.items_applications                          OK
zabbix.maintenance_tag                             OK
zabbix.maintenances                                OK
zabbix.maintenances_groups                         OK
zabbix.maintenances_hosts                          OK
zabbix.maintenances_windows                        OK
zabbix.mappings                                    OK
zabbix.media                                       OK
zabbix.media_type                                  OK
zabbix.opcommand                                   OK
zabbix.opcommand_grp                               OK
zabbix.opcommand_hst                               OK
zabbix.opconditions                                OK
zabbix.operations                                  OK
zabbix.opgroup                                     OK
zabbix.opinventory                                 OK
zabbix.opmessage                                   OK
zabbix.opmessage_grp                               OK
zabbix.opmessage_usr                               OK
zabbix.optemplate                                  OK
zabbix.problem                                     OK
zabbix.problem_tag                                 OK
zabbix.profiles                                    OK
zabbix.proxy_autoreg_host                          OK
zabbix.proxy_dhistory                              OK
zabbix.proxy_history                               OK
zabbix.regexps                                     OK
zabbix.rights                                      OK
zabbix.screen_user                                 OK
zabbix.screen_usrgrp                               OK
zabbix.screens                                     OK
zabbix.screens_items                               OK
zabbix.scripts                                     OK
zabbix.service_alarms                              OK
zabbix.services                                    OK
zabbix.services_links                              OK
zabbix.services_times                              OK
zabbix.sessions                                    OK
zabbix.slides                                      OK
zabbix.slideshow_user                              OK
zabbix.slideshow_usrgrp                            OK
zabbix.slideshows                                  OK
zabbix.sysmap_element_trigger                      OK
zabbix.sysmap_element_url                          OK
zabbix.sysmap_shape                                OK
zabbix.sysmap_url                                  OK
zabbix.sysmap_user                                 OK
zabbix.sysmap_usrgrp                               OK
zabbix.sysmaps                                     OK
zabbix.sysmaps_elements                            OK
zabbix.sysmaps_link_triggers                       OK
zabbix.sysmaps_links                               OK
zabbix.tag_filter                                  OK
zabbix.task                                        OK
zabbix.task_acknowledge                            OK
zabbix.task_check_now                              OK
zabbix.task_close_problem                          OK
zabbix.task_remote_command                         OK
zabbix.task_remote_command_result                  OK
zabbix.timeperiods                                 OK
zabbix.trends                                      OK
zabbix.trends_uint                                 OK
zabbix.trigger_depends                             OK
zabbix.trigger_discovery                           OK
zabbix.trigger_tag                                 OK
zabbix.triggers                                    OK
zabbix.users                                       OK
zabbix.users_groups                                OK
zabbix.usrgrp                                      OK
zabbix.valuemaps                                   OK
zabbix.widget                                      OK
zabbix.widget_field                                OK
Phase 7/7: Running 'FLUSH PRIVILEGES'
OK

# 配置服务自启动 
systemctl enable mariadb

# 登录数据库验证 
mysql -uroot -p

# 升级过程遇到错误记得先查看日志分析 

5. MariaDB 官方升级文档

Upgrading from MariaDB 5.5 to MariaDB 10.0

https://mariadb.com/kb/en/library/upgrading-from-mariadb-55-to-mariadb-100/